7月15日這天,我們組的九個人踏上了前往東來順的路上。艷陽高照,我們頂著烈日下的炎熱,前往東來順的路上,我們帶著滿載的熱情和對東來順非遺的好奇與憧憬轉了一趟又一趟車,最終到達了東來順,去收獲屬于我們心中的一份非物質文化遺產。 01 #東來順的發(fā)展史# 我們首先是找到了經理助理給我們講解了東來順的發(fā)展史。如下: 發(fā)展史:東來順創(chuàng)始人是位名叫丁德山的回民。1903年,他在東安市場里擺攤出售羊肉雜面和蕎麥面切糕,后又增添了貼餅子和粥。由于生意日漸興隆,便取“來自京東,一切順利”的意思,正式掛起東來順粥攤的招牌。1912年,東安市場失火。市場重建后,丁德山在原處建起三間瓦房,改招牌為“東來順羊肉館”,就此東來順開始經營涮肉生意。由于他以誠信為本,講究貨真價實,又善于學習借鑒別人的經營之道和制作技藝,所以,沒過幾年,東來順的涮羊肉便與當時聞名京城的“正陽樓”齊名。 到了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東來順一越而成為京城涮羊肉之冠。從此,東來順便一發(fā)不可收,不僅蓋起高樓雅間,經營品種也不斷擴大發(fā)展,形成了集爆、烤、炒、涮于一體的清真系列菜肴,在川、魯、湘、粵菜系林立的京城,獨樹一幟,成為北京著名的老字號之一。2008年“東來順牛羊肉烹飪技藝·涮羊肉技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02 #手工鮮切# 然后我們去了東來順后廚的地方觀摩了下東來順絕活:手工鮮切,只見師傅手起刀落,肉就被切成一薄片一薄片的。手工之精湛令人驚嘆。 下面是東來順一絕的介紹: 東來順一絕—手工鮮切:東來順飯莊以經營涮羊肉久負盛名,多年來一直保持選料精、加工細、佐科全、火力旺等特點。 羊肉只選用內蒙古地區(qū)錫林格勒盟產羊區(qū)所產的經過閹割的優(yōu)質小尾綿羊的上腦、大三岔、小三岔、磨檔、黃瓜條五個部位。 切出的肉片更以薄、勻、齊、美著稱,半公斤克肉可切二十厘米長八厘米寬的肉片80到100片,每片僅重4.5克,且片片對折,紋理清晰,“薄如紙、勻如晶、齊如線、美如花”,投入海米口蘑湯中一涮即熟,吃起來又香又嫩,不膻不膩。
03 #文化傳承# 最后經理有空閑時間騰出來,我們有幸邀請到經理為我們更加詳細的講解了東來順的種種事跡和傳統(tǒng)文化以及東來順的現(xiàn)狀。東來順依然傳承著以前的文化,但也進行了很多的改進。在東來順的文化傳承和保護上做的很好。同時經理也呼吁我們加入非遺的保護中來。我們也深知這一重任不是玩笑。需要我們銘記于心。傳承,保護好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活態(tài)靈魂”,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珍貴記憶,是民族文化的生命密碼,承載著獨特而豐富的想象力、文化意識和民族精神,對于人類生存與發(fā)展具有獨特的意義和價值。如今,無論是政府、學界,還是商界、媒體,正掀起一場對“非遺”的挖掘、保護、研究和利用的探討與實踐。 然而,在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下,現(xiàn)代化工業(yè)文明的迅速發(fā)展對保護和傳承“非遺”形成了相當大的挑戰(zhàn)。 鑒于此,我們華中農業(yè)大學赴北京非遺社會實踐小分隊將從我們自己做起,從保護與傳承東來順文化做起。誠邀大家一起參加到保護和傳承非遺小分隊的大家庭中!
告別之際,我們邀請了經理和我們一起到門口合照以作紀念 圖文/赴北京非遺社會實踐團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