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市遠安縣城之西,叢山中聳立著獨立一峰,叫鳴鳳山。“如鳳之將嘯”,是袁中道對鳴鳳山的形容。始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年間的鳴鳳山道觀,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其間幾經(jīng)擴建與修葺,到清咸豐年間,廟宇達到鼎盛時期,與武當山全真派一脈相傳,遙相呼應,“武當遠,鳴鳳險”的說法在民間廣為流傳。道觀建筑面積達3000平方米,分三層四殿,高十余丈,依山鑿石,銅瓦白墻,勢出半天,金碧輝煌。80年代初,一度形成過正月間里十萬香客朝鳴鳳的盛大場面。 鳴鳳山兩面朝陽,三面環(huán)水,四面斷崖,五龍拱頂,從地形山勢上呈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強調的名山氣質。登臨山頂,極目眺望,眾山低矮臣服于前,一水九曲環(huán)繞于下,莽莽蒼蒼,天地悠遠,開人襟懷。傳說中有一只得道的鳳凰翱翔九天之上,翩躚低鳴,俯瞰茫茫塵世,想尋找一個棲息之地。當它飛臨鳴鳳山上空時,但見一派丹山秀水,色渥如丹,燦若明霞。山不高而精巧,水不深而清澈,地不廣而肥沃。美輪美奐,宛然世外仙境,頓時敞開金嗓,長空歌鳴,聲震玉宇。然后翩翩而降,收翅落于鳴鳳山頂,一時整個鳴鳳山通體光芒四射,眩人眼目,光芒上達天眼,玉帝驚問左右,全真長老奏報玉帝,此乃鳴鳳山是也。于是鳴鳳山正式被玉帝載入金冊,鳴鳳山至此揚名天下。 從鳴鳳山山門出發(fā),路隨水曲,蜿蜒深入,依次民間傳說極為靈驗的煙霞洞(每到冬季有紫煙飄繞,明朝詩人楊瑯樹有詩贊曰:尋山才入境,一口野風清。流水聲中路,白云影中行。鳥飛千壑響,日照半山明。緩步臨仙洞,煙霞漸漸平。)、多子巖(巖為橫陳的一石縫,狀如女陰,其內卵石累累,頗為寫意。)、沮江赤壁、云霞洞(每當夕陽西沉,一洞燦爛煙霞恍若仙境;這里是佛教所在地,這種一山佛道并存的現(xiàn)象在全國尚屬罕有。),過頭天門,拾級而上,到達文昌祠(文曲星所居之地),過儀明崗、文廟就可看到氣勢磅礴、雕工精美的龜蛇二將大型石雕,此雕塑因石賦形,已有800多年歷史,下有明朝 書法家 簡而可書寫的“鸞鳳常鳴”四個隸書大字。石鑿臺階梯形列布于山刃之上,驚險雄奇,沿石階而上,即到達鳴鳳山金頂。巍峨聳峙、氣勢恢宏的道教圣地鳴鳳山以它超然出塵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
#p#副標題#e#
|